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人才培养

西南政法大学: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法治人才

编辑:faxuejiaoyu 
20398 2014/11/12 11:23:00

    新华网重庆频道11月8日电 在11月7日召开的中共重庆市委四届五次全会上,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要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重庆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工作。孙书记指示,要办好西政,培养具有更多良好职业素养的法治人才。
    西南政法大学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高等政法学府之一,2012年成为教育部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60余年的励精图治,拼搏发展,西政形成了从本科教育到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从继续教育到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格局,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在法学教育方面,是全国公认的规模最大、学科体系齐全、教学科研力量雄厚、社会贡献突出的高级法律人才培养基地。西政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提供社会法律服务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该校现有攻读法学学士学位的本科生11044人,法学专业研究生共计4352人。
    近年来,该校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政策法规局、外交部条法司、商务部条约司、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法规司等国家部委下属机构,湖南省高院、贵州省高院、重庆市高院、重庆市检察院、重庆市公安局等司法部门,以及地方政府、高校建立了不同类型的“协同创新”合作关系。
    2013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与西政签署了“应用法学与审判理论教学科研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最高人民法院将全面支持西南政法大学“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申报工作。双方将在西南政法大学设立“最高人民法院应用法学研究基地”,共同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共同举办“中国大法官讲坛”,开展高端人才交流互聘,联合培养博士后、培养创新性高端法学人才。至今,已有四位大法官做客“中国大法官讲坛”。

 2014年10月,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与西政签署了《应用法学与检察理论教学科研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建立“最高人民检察院应用法学研究基地”,最高检支持学校为牵头单位申报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双方将共同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并共同举办“中国大检察官讲坛”。至此,“中国大法官讲坛”、“中国大检察官讲坛”双双落户西政。学校成立重庆市地方立法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该中心由西政作为牵头单位,联合市人大、市政府法制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共同组建。该中心立足重庆,面向全国,服务地发法治和中国法治建设。2013年6月,中心接受协同单位重庆市人大常委会的委托,对直辖以来现行有效的195件地方性法规进行整体清理;同年6月,中心接受协同单位重庆市政府的委托,对重庆市现行有效的176件地方规章进行了全面清理;2014年6月,中心受协同单位重庆市人大常委会的委托,对重庆市涉及企业发展法制环境的789件规范性文件进行评估;2014年5月,接受重庆市人民政府委托,对全市现有政府行政权力进行全面清理,起草制定全市权力清单,中心工作从立法起草评估扩展到行政权研究领域。
    一是人才培养。学校始终坚持内涵发展,专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以人才培养职业化为目标,围绕教育教学各环节改革创新,形成了以“实务教育”和“论辩文化”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机制。学校是教育部首批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涉外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西部基层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是教育部首批面向香港招收免试生的试点学校。
    二是科学研究。学校拥有1个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省部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近年来,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千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46项,以李昌麒教授为首席专家的“改革发展成果分享法律机制研究”项目,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A级),是重庆市高校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零的突破;省部级项目627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3项;横向课题353项,大型国际合作项目25项。先后有近百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学校教师积极服务地方和国家法制建设,多次应邀为中央、地方党政部门领导授课,受托参与150余部法律、法规的立法及修订工作。“十二五”期间,学校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政策法规局、外交部条法司、商务部条约司、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法规司等国家部委下属机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重庆市高院、重庆市检察院、重庆市公安局等司法部门,以及地方政府、高校建立了不同类型的“协同创新”合作关系。
    三是社会服务。一是做政府的高端智囊库,为政府提供立法、司法、执法等问题的咨询和评估服务。西政参与重庆市行政权力清单清理工作,对全市195件地方性法规和176件政府规章的清理工作;参与对重庆涉及企业发展法制环境的789件市政府及其部门的规范性文件进行评估,以此摸清全市企业法制制度建设情况。同时,多名教师担任政府的法律顾问,提供智力支持。二是法律咨询服务。每年三下乡、每年法制宣传日活动以及学生社团“法律诊所”正式利用专业优势,提供免费法律服务。三是文化传承。央视《法律讲堂》栏目组与西政共建“西南法文化研究传播中心”,推出“中华法文化”春节特别节目、大明权宦刘瑾、汉武帝尊儒之谜等系列节目,为法文化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依法治国大背景下,西政立足重庆,面向全国,服务地发法治和中国法治建设。在社会服务方面,依托法学学科独特优势,一是实现地方立法、司法、执法咨询服务智库,为地方立法、司法、执法提供智力支持;二是建设全国一流的法治研究团队,服务重庆地方法治实践需求;三是全面系统建立地方法治信息数据中心,为地方法治研究和时间提供信息支持;四是建立国内一流的法治评估中心,服务国家地方法治工作;五是建立高端法学人才培养基地,培育高层次人才;六是建立国际性法学理论学术交流中心,加强国际合作机制。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的目标,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目标以及具体任务做出来全面部署。依法治国离不开高素质法治队伍。在此背景下,作为政法类人才的培养摇篮,西政提出要贯彻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培养卓越的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涉外法律人才和西部基层法律人才。

一是西政力求通过5至10年的努力,打造符合法律职业人才培养规律、彰显西政办学特色、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法学本科教育;探索建立符合现代大学精神与治理结构要求的法律职业人才分类培养机制;形成具有广泛代表性和认同度的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综合改革“西政模式”,建立法学专业教育与法律职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法律职业化人才培养机制,推动整个法律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及其培养机制的转型重构。
    二是为应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国家对外改革开放,建设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以期经过5-10年的努力,培养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有国际视野和民族意识,能够参与国际法律事务,在国际经贸投资等领域运用涉外法律和国际规则、维护国家利益的高素质涉外法律人才;培养具有跨法律文化沟通的能力,熟悉国际规则,有专门性的语言能力与知识储备,信念执着、品德优良、本领过硬的区域经贸法律人才。
    三是通过招生、培养、就业等模式的改革,用5-10年的时间将本基地建设成为西部基层法律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的创新平台,为国家培养一批具有坚定社会主义法治信念与奉献精神、具有良好司法职业素养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服务西部、扎根西部的基层法律人才。

原文链接:http://www.cq.xinhuanet.com/2014-11/08/c_1113170593_3.htm

分享到: